2022 01 v.37 65-74
2011—2020年太湖水质分析及综合评价研究
基金项目(Foundation):
邮箱(Email):
DOI:
中文作者单位:
苏州图书馆;
摘要(Abstract):
采用单项指标污染指数对2011—2020年太湖水体中的氨氮、总氮、总磷、高锰酸盐指数水质指标进行分析,应用属性识别模型进行综合评价及变化趋势分析,并对现有的太湖综合营养状态相关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.结果表明:太湖水体中的氨氮、总氮控制成效显著,指标浓度自2011年以来基本呈下降趋势;高锰酸盐指数、总磷指标浓度呈波动反复态势,是当前太湖水质治理的重点,其中总磷呈波动上升趋势,是当前太湖水质治理的难点.太湖水体综合环境质量水平总体呈上升向好趋势,但是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在一定范围内反复波动,蓝藻水华聚集现象有上升趋势,说明虽然太湖流域综合治理取得积极成效,但仍存在薄弱环节.
关键词(KeyWords):
氨氮;总氮;总磷;高锰酸盐指数;单项指标污染指数;属性识别模型;富营养状态
1,588 | 12 | 2 |
下载次数 | 被引频次 | 阅读次数 |
参考文献
[1]潘颖,林杰,佟光臣,等.2004-2014年太湖流域植被覆盖时空变化特征[J].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,2018,34(1):37-45.
[2]唐登勇,张聪,杨爱辉,等.太湖流域工业园区水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实例研究[J].环境科学研究,2019,32(2):219-226.
[3]杨柳燕,杨欣妍,任丽曼,等.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机制与控制对策[J].湖泊科学,2019,31(1):18-27.
[4]吴文庆.深入贯彻落实总基调为太湖流域发展提供坚实水保障[J].中国水利,2019(24):61-62.
[5]时军,刘祥宏.环境风险事故案例评析-以2007年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为例[C]//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.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,桂林:2011:1-5.
[6]彭凌云,遆超普,李恒鹏,等.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污染排放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[J].湖泊科学,2020,32(1):70-78.
[7]吕振霖.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[J].河海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2,40(2):123-128.
[8]朱威,周小平,蔡杰.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其启示[J].水资源保护,2016,32(3):149-152.
[9]秦伯强.浅水湖泊湖沼学与太湖富营养化控制研究[J].湖泊科学,2020,32(5):1229-1243.
[10]聂青,纪小敏,周毅.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太湖富营养化评价[J].水电能源科学,2015,33(8):29-32.
[11]崔嘉宇,张宁红,郁建桥,等.改进的模糊评价法在太湖水质评价中的应用[J].环境工程学报,2015,9(11):5357-5363.
[12]赵晓峰,叶春,李春华,等.应用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太湖湖滨带水质[J].中国环境监测,2013,29(5):91-97.
[13]张莉,樊祥科,郑浩,等.水质标识指数法在太湖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[J].水产养殖,2016,37(1):35-40.
[14]徐彬,林灿尧,毛新伟.内梅罗水污染指数法在太湖水质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[J].水资源保护,2014,30(2):38-40.
[15]盛翼,张虎军,王洁尘.2016年太湖水质状况的综合评价与分析[J].干旱环境监测,2019,33(2):49-54.
[16]白雁翎,崔晨风,童山琳.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投影寻踪太湖水质综合评价[J].节水灌溉,2017,4(5):72-76+79.
[17]汪凤娣.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[J].中国环境监测,1999,18(4):54-55.
[18]胡安焱.博斯腾湖水质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[J].水资源护,2006,4(6):25-27.
[19]吴荣,张霞,黄海龙.属性识别模型在艾比湖水质评价中的应用[J].干旱区地理,2009,32(4):571-577.
[20]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.太湖健康状况报告(2018)[EB/OL].(2021-05-26)[2021-06-01].http://www.tba.gov.cn/slbthlyglj/thjkzkbg/content/slth1_09f7d6b21629439f9891c7fd70ad49d8.html.
[21]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[EB/OL].(2021-05-26)[2021-06-01].http://hbt.jiangsu.gov.cn/col/col1648/index.html.
[2]唐登勇,张聪,杨爱辉,等.太湖流域工业园区水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与实例研究[J].环境科学研究,2019,32(2):219-226.
[3]杨柳燕,杨欣妍,任丽曼,等.太湖蓝藻水华暴发机制与控制对策[J].湖泊科学,2019,31(1):18-27.
[4]吴文庆.深入贯彻落实总基调为太湖流域发展提供坚实水保障[J].中国水利,2019(24):61-62.
[5]时军,刘祥宏.环境风险事故案例评析-以2007年太湖蓝藻水污染事件为例[C]//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.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,桂林:2011:1-5.
[6]彭凌云,遆超普,李恒鹏,等.太湖流域池塘养殖污染排放估算及其空间分布特征[J].湖泊科学,2020,32(1):70-78.
[7]吕振霖.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实践与思考[J].河海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12,40(2):123-128.
[8]朱威,周小平,蔡杰.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及其启示[J].水资源保护,2016,32(3):149-152.
[9]秦伯强.浅水湖泊湖沼学与太湖富营养化控制研究[J].湖泊科学,2020,32(5):1229-1243.
[10]聂青,纪小敏,周毅.基于改进模糊综合评价法的太湖富营养化评价[J].水电能源科学,2015,33(8):29-32.
[11]崔嘉宇,张宁红,郁建桥,等.改进的模糊评价法在太湖水质评价中的应用[J].环境工程学报,2015,9(11):5357-5363.
[12]赵晓峰,叶春,李春华,等.应用水质标识指数法评价太湖湖滨带水质[J].中国环境监测,2013,29(5):91-97.
[13]张莉,樊祥科,郑浩,等.水质标识指数法在太湖渔业生态环境评价中的应用[J].水产养殖,2016,37(1):35-40.
[14]徐彬,林灿尧,毛新伟.内梅罗水污染指数法在太湖水质评价中的适用性分析[J].水资源保护,2014,30(2):38-40.
[15]盛翼,张虎军,王洁尘.2016年太湖水质状况的综合评价与分析[J].干旱环境监测,2019,33(2):49-54.
[16]白雁翎,崔晨风,童山琳.基于改进萤火虫算法的投影寻踪太湖水质综合评价[J].节水灌溉,2017,4(5):72-76+79.
[17]汪凤娣.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的改进[J].中国环境监测,1999,18(4):54-55.
[18]胡安焱.博斯腾湖水质评价的属性识别模型[J].水资源护,2006,4(6):25-27.
[19]吴荣,张霞,黄海龙.属性识别模型在艾比湖水质评价中的应用[J].干旱区地理,2009,32(4):571-577.
[20]水利部太湖流域管理局.太湖健康状况报告(2018)[EB/OL].(2021-05-26)[2021-06-01].http://www.tba.gov.cn/slbthlyglj/thjkzkbg/content/slth1_09f7d6b21629439f9891c7fd70ad49d8.html.
[21]江苏省生态环境状况公报[EB/OL].(2021-05-26)[2021-06-01].http://hbt.jiangsu.gov.cn/col/col1648/index.html.
基本信息:
DOI:
中图分类号:X824
引用信息:
[1]胡起靖.2011—2020年太湖水质分析及综合评价研究[J].汕头大学学报(自然科学版),2022,37(01):65-74.
基金信息: